节前,大家来到了坐落于闽东北的霞浦县三沙镇,满街的人都说闽南话,是地地道道的闽南腔,大家还听到从门店和民居飘出闽南语歌曲。
看到我和同事小刘拉着大包小包,三沙人都了解大家是外地人。我到一家小店用闽南话说要买矿泉水时,店主一下没反应过来,我又说了一遍,他疑惑地问我:“你会说闽南话?”“我从厦门来的。”我告诉他。店主一下乐了:“原来是下南人,老乡老乡!”
店主姓徐,祖籍安溪。他说三沙人都把闽南说成“下南”。
包容各方的漂亮三沙港
三沙镇地处福建东北沿海突出部,三面环山,一面襟海,陆地面积63.6平方公里,总人口45000人。主要居民点沿海岸线分布,依次有一澳、二澳、三澳、四澳、五澳和东澳、西澳等,民房多数依山而建,是个风光旖旎的滨海小镇。
三沙人说“风浪大时,房子倒塌,树带根拔,但港内的船不会破”。这足以说明三沙港口条件优越。三沙海岸线35公里,有15个澳口可停泊船只,最大的古镇港南北宽700米,主航道水深15-44米,万吨级轮船不受潮水限制可随时停泊,距台湾基隆港仅126海里。
三沙在历史上被誉为“福宁门户,闽浙钥匙”。据史料记载,从唐代开始到清朝,历代都曾在此设镇驻兵。
76岁的林瑞枝说,大部分三沙人都是三四百年前从闽南迁移过来的,他们的先辈讨海来到三沙后,就像“海加定”(红树林)在这里落地生根,他们的“祖”都是“闽南祖”。
林瑞枝老人目前是该镇退休干部管理站站长,祖籍在惠安县,他的父辈上世纪初从海上“登陆”定居三沙,老林就是在三沙生的,从他爸爸算起,目前已有4代人了。老林说,他们在三沙算是比较年轻的移民了。
林瑞枝说,闽南人是这里最早的开发者之一,最早移居三沙的闽南人是漳浦渔民,大概在清朝康熙年间来到三沙。他们发现三沙港渔业资源丰富,盛产大黄花、小黄花、带鱼、目鱼等近海经济鱼类,便常常驾船到此捕鱼、避风;他们看不到什么人烟,就在岸上搭简陋的木房作为落脚点,住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,慢慢就习惯了,成了“常住人口”,随后就有闽南沿海各地的渔民陆续在三沙定居下来。
三沙是自发的松散型自由移民小镇,到1951年土地改革时期三沙人口才8000多人。目前已有4万多人。三沙有姓氏六七十种。也正由于这类渔民来自五湖四海,所以三沙民间没任何宗派,也没像一些地方当地人对外姓有排他性。老林说,这种几百年延续下来的包容精神,应是闽南人的出色品质之一,目前在很多方面都得以体现,比如选村干部,哪个能干、会为村民做事就选哪个,村民就拥护,而没有什么姓大、哪族人多权势就大的问题。
闽南风俗三沙照搬
虽说三沙人说的是地道的闽南话,但在数百年的移民过程中,汇聚了惠安、晋江、安溪、漳浦、龙海等地的渔民,这类地方的闽南话本身就存在着不一样的腔调,各地闽南腔在三沙几经磨合,形成了我们的一种腔调。
从地点上说,闽南区域的东北界应是在惠安和仙游交界处,惠安还是通行闽南话,进入仙游就说另一种方言了。三沙是离闽南当地近期的、通行闽南话的区域。
林瑞枝说,惠安人有“7月半不回没祖,年兜(除夕)不回没某”的风俗,意思是阴历7月十五不回家就是背祖,春节不回家就讨不到老婆,在海上作业的渔船最好在阴历12月廿三前赶回家“送神”,最少也要在家“过五瞑”(在家过五个晚上),等到初四“接神”后才出海。
春节前,蒸发(即年糕)、除尘、贴春联、挂红等是必不可少的,家具、农具、钓鱼工具是必不可少要挂红的,有些长寿老人甚至把长髯都用红丝线系起来。
海量的风俗中,最典型的莫过于对渔船的“敬重”了,由于那是渔民非常重要的生产工具。渔船年前回港后都要披红挂彩。除“令旗”外,渔船的每一个要紧部位都要装饰。船头贴“福”、船眼贴“龙目光彩”、主桅贴“送风得利”、船尾贴“海不扬波”、舵贴“万军主帅”等,水仙门(船舷两侧供货物进出的门)要插上系着红线的树枝驱邪。目前的渔船有了现代装备,但来自于木帆船的风俗还是继承下来了。
同闽南沿海的民众一样,三沙渔民最敬仰的“神”也是海上女神妈祖。林瑞枝说:“闽南话有句俗语叫‘走船跑马三分命’,以前的渔船小,抗风浪能力差,‘天气预报’只能靠经验,但毕竟有局限性,他们把更大的期望寄托在妈祖的庇护。”据林瑞枝介绍,三沙民间除去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外,还有关帝庙、九使宫(供奉广利王)等。
元宵、清明、端午、冬至等重大民俗节日,三沙人的过法和闽南如出一辙。阴历7月廿九,三沙人要过“普渡”,这也是典型的闽南风俗,整个霞浦县除去三沙外,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地方了。
至于结婚时新郎和新娘要过风炉、米筛,孩子满月要送红色“剃头蛋”等风俗,三沙同样是闽南的翻版。